根据《赣州府志》的记载:“窦州杨筠松,僖宗时期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负责灵台地理事务。黄巢攻占京城时,杨筠松为了躲避战乱,剪发入昆仑山修行。在经过虔州时,将地理术传授给了曾文辿、刘江东。最后,他死于虔州,葬于雩都药口坝。”
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杨筠松的故事。据说他名益,字叔茂,号筠松,出生在窦州(今广东信宜)。他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(公元834年),去世则是在唐光化三年(公元900年)。杨筠松自幼便表现出超凡的聪慧,早早就开始读诗书,十七岁时,他参加了科举考试,顺利金榜题名,并得以进入京城担任金紫光禄大夫,负责管理琼林御库。
四十五岁那年,黄巢的起义爆发,京城沦陷,杨筠松在混乱中趁机偷走了宫廷的风水秘籍,并打算归隐山林,远离纷争。他先是前往昆仑山避难,为了躲避朝廷追查,他剃发出家,成为了一名和尚。
不久之后,杨筠松继续游历,来到了虔州(今江西赣州)。他在沙河境内的杨仙岭定居下来。从那时起,他便专心研究地理风水学,并将宫廷风水秘籍与自己的研究结合,撰写了一些堪舆书籍,以相对隐晦的方式进行传播。为了防止自己被朝廷追查,他在书中巧妙隐匿了相关内容。杨筠松的代表作包括《青囊奥语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疑龙经》、《葬法倒杖》等。他在兴国、于都和宁都一带也广泛开展风水活动,并收徒传授地理青乌术。
展开剩余81%杨筠松精通地理学,还亲自研究制作罗盘。据说,他发明了罗盘上的天盘缝针。这一创新使得罗盘的使用更加精准。因为杨筠松凭借其高深的地理学术,帮助许多贫困之人实现了富贵,他也因此得到了“杨救贫”的美誉。
杨筠松毕生致力于研究风水学术,助人为乐,但晚年却不幸遭遇陷害,被毒死。
那究竟是谁害死了杨筠松?他所窃取的“宫廷秘籍”最终落到了哪里呢?
第一种说法是他被堪舆术所害。杨筠松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衰落,地方势力割据的时期。当时,掌管虔州(今江西赣州)的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卢光稠(840—911)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。他在唐僖宗光启元年(885年)起义,占据虔州,成为了自立的“卢王”,统治虔州近二十年。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,卢光稠曾多次邀请杨筠松为他寻找“天子地”。杨筠松依照风水学说,给卢光稠找到了合适的地点,并为他母亲改葬。
为了答谢杨筠松,卢光稠在宴席上问他是否还有“天子地”可供他使用。杨筠松答道:“一席十八面,面面出天子。”卢光稠听后心生疑虑,担心其他人也能找到“天子地”,争夺自己的天下。于是,他决定在酒中下毒。杨筠松察觉到不对,立刻带着徒弟返回,但可惜的是,毒药的效果在他们到达雩都药口坝时发作。杨筠松在临终前问徒弟:“现在我们到了哪里?”徒弟答道:“已经到药口。”杨筠松叹了口气说:“药到口死矣!此仇不可不报。”
临终前,杨筠松还将一段话交给徒弟,让其转告卢光稠:“要想天子气运长久,需在赣州磨车湾安设水碓,在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。这样,卢光稠家族才能永世为天子。”徒弟不解,杨筠松便解释道:“磨车湾安碓,单打卢王背;十字路口开井,卢王自缢颈。”他通过这种方式,通过风水“破煞”来警告卢光稠,结果卢光稠确实患上了顽疾,背上长出了痈疽,最终痛苦难忍,选择自缢而亡。
杨筠松的死,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死于他所精通的堪舆术。如果没有“面面出天子”的高超技艺,或许他就不会死于非命。
杨筠松的遗体由徒弟护送回到他生前选定的墓地,安葬在雩都药口坝。原本这个地方叫做“芒筒坝”,为了纪念他,后来改名为“杨公坝”。这个地方位于今都县宽田乡,梅江河畔。明朝万历七年,县令叶梦熊在这里竖立了碑文,写着“唐国师杨公之位”。清朝时期,段道轩和吴肇龙又为杨筠松立碑,刻上了“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”。至今,这些古碑依然存在。
那么,杨筠松所窃取的“宫廷秘籍”去了哪里呢?
根据常理推测,这些“宫廷秘籍”应该被杨筠松的徒弟继承了。然而,奇怪的是,在后来的堪舆历史中,却鲜有“宫廷秘籍”的踪影,流传下来的都是杨筠松自己编写的《青囊奥语》、《撼龙经》和《疑龙经》等经典。
有传言称,杨筠松的部分弟子如曾家、廖家的后代曾为朝廷国师,是否将这些秘籍献给了朝廷呢?这一猜测仍然有很大可能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后来的风水名家寥寥无几,因为宫廷将杨筠松的真传风水学秘而不宣,最终将其禁锢于宫廷之内,成为无法再传出的秘典。
结论是:杨筠松失去官职,放弃权力,剃发为僧,最后客死他乡。其窃取的“宫廷秘籍”,也许已经重新回到了宫廷深处,成为无法窥见的禁忌,或者在某个不可知的时刻悄然消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盈优配-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-专业个人配资门户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